肇东市新立小学关工委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均对保障儿童权益提出明确要求,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关乎个体家庭稳定、社会和谐以及人口素质提升和民族复兴进程。我们按照市、局关工委的部署,认真剖析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助力留守儿童成长。
一、新立小学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新立小学留守儿童占比达 77%。从学习成绩看,优秀占 23%,较好占 24%,中等及以下占 53%;从行为习惯看,优秀占 19%,较好占 33%,一般及以下占 48%。可见,其综合表现明显弱于其他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情感需求缺口。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亲情饥渴,缺乏倾诉对象,易孤独、焦虑、缺乏安全感,性格内向孤僻,人际交往能力差,部分对父母感情淡漠,心理承受能力弱,易出现自卑、敏感、叛逆等问题。
二是行为习惯欠佳。缺乏父母监管指导,生活习惯不良,如不讲卫生、不按时作息等,还可能养成吸烟、喝酒、打架等不良行为习惯,甚至出现说谎、偷窃等行为偏差,影响自身与社会。
三是自我防护意识弱。缺乏指导监护,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往返家校途中有交通安全隐患,独自在家易发生意外事故。同时,手机成瘾问题严重,影响健康和学习生活。
二、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方面:一是亲子分离使孩子情感缺失,产生心理问题;二是监护人多为老人等,因年龄、文化程度、精力等原因监护不力,无法在学习和习惯养成上给予正确引导;三是父母与孩子沟通不畅,孩子遇问题难获及时帮助,父母也难深入了解孩子。
2.学校方面:一是教育资源短缺,如多媒体、实验室设备不足,限制学习渠道和视野;二是缺乏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无法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疏导;三是家校沟通因父母远在外地及监护人配合度低等存在困难,影响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3.社会方面:一是关爱体系不完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关爱活动覆盖面有限且缺长效机制;二是不良社会风气和网络不良信息对留守儿童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消极影响;三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父母为改善生活条件外出务工,导致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三、对策建议
新立小学虽已开展社团、研学、课后服务等活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仍有差距,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探索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模式,完善关爱机制,建设关爱阵地,如打造 “留守学生之家”,配备相关设施,促进沟通交流,形成关爱合力。
二要多方争取,加大投入,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及关爱活动投入,设立专项基金,丰富课外活动,购置学习用品和文体器材,改善学习生活条件。
三要以人为本,强化关怀,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动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辅导活动,及时干预心理问题,加强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学习辅导,培养积极心态和意志品质。
四要警钟长鸣,抓好安全,开展生活安全教育,重点加强交通安全教育,通过案例讲解、实地演练等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排查整治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
五要搭建桥梁,促进沟通,构建高效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反馈留守儿童情况,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增强责任感和参与度,携手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